互联网时代的民智启蒙

 

此文是马原的课程作业,自定题目的小论文。

——————————————————————————————

【摘要】

本文讨论了中国当代互联网舆论空间发展环境下,个体在理性成长和独立精神上受到的影响。

 

什么是启蒙?

启蒙一词来自于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续接文艺复兴,该运动相信理性发展知识可以解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

康德关于启蒙的一段经典论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词典上启蒙的一个义项为: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

综合起来,启蒙是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自主运用理智去审视所遇到的一切的过程。本文所提的「民智启蒙」,即将讨论的对象扩大从个人扩大到群体民众(仅讨论中国国民),发掘互联网话语空间的发展对群体的共性影响。

现在中国人是否需要启蒙?

欧洲社会走出中世纪的阴暗笼罩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理性时代)以及后来政治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跨越三四百年,出现一批又一批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引领人们学会思考和确立人的存在。而中国,从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开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举起科学、民主大旗,又或者各派观点潮流激荡,不过半个世纪时间。民国时期前后几十年,尽管出现了梁启超、鲁迅、胡适等等一大批思想家及开明进步人士,在救亡图存的年代里给中国人的心智开出一剂又一剂药方,或是立起一支支夺目的标杆,但终究难以短时间内启蒙那么多国人,思想家们自身也无法成熟地处理千年传统文化遗留与西方潮流及困厄国运的关系。而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信仰」,然而巨大的隐患是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未比较其与其他主义、宗教之差别,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相信。20世纪后半叶,由于意识形态的推行和错误的政治运动,在根本问题上的讨论是几乎消失了的。80年代出现过文学复兴和理想主义兴起,有其积极的影响,但那是略带畸形的,也不全面,无法对抗21世纪现代商业潮流的猛烈冲击。

因此,今天的多数中国人的思想体系其实是极其混乱和脆弱的。这也是为什么常有「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而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令人惊叹的问题,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却也暴露出来更多因里子不实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譬如:小悦悦事件、老人诈摔、大学生被骗学费自杀、大学生「空心病」……这些事件的发生,除去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因素,更多的是当事人心智的不成熟或不健康人格所致。

另一方面,抛开时代和社会环境,每个人也应当在一生中时时的受「启蒙」。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只有经过独立思考,人生方能被赋予意义,我思故我在。而独立精神的获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绝非易事,多数人没有;部分人在自己专业领域有,但到另一个领域却又听风就是雨。

因此人人都需要启蒙,转型时期的中国民众尤然。

只是启蒙的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变得微观和多样化了。

启蒙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发生

互联网是新兴的载体,从20世纪90年代向公众开放至今发展为连接全球各个角落的庞大网络,不过20年时间。而现在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的特点是开放和自由,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人人可以访问人人可以发言,甚至违法活动也不会必然被追究。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提供公众话语空间的功能。当然因为平台的多样性,其内容具有分散性,故不会被所有人关注。中文互联网世界具体的例子有早期的BBS、贴吧,后来的博客、天涯论坛、晚近的微博、知乎、朋友圈、公众号、各家新闻媒体的评论区等等。

网络世界相比现实更隐蔽和自由,较传统媒介又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人们愿意在虚拟空间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边界,于是自然的会触及价值判断,会谈及人性道德理想信仰社会政局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启蒙便发生了。换句话说,网络上的启蒙往往是不自主的、微观的、零散而潜移默化的。常常是在交流某个专业话题或者评论一个新闻事件时,互动的各方因为接触到了不同于自身以往经验的观点,促使他去重新思考和审视,于是获得了一定的启蒙。

相比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书籍,网络的优势在于互动性和开放性,以及实时跟进的时效性,这些特质让网络话语空间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因此,网络上发生的启蒙也许不是最深刻的,却一定是最广泛而及时的。

有影响力网络平台/个体例析

今天互联网人人都可以无门槛地做内容发布者,但无论如何,总是会有一部分平台和个人账号会具有较大的流量和关注着,他们在启蒙受众这点上也就更加容易发挥影响。他们的共同点是理性思考。

知乎是目前最大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早期的邀请机制聚集了一批精英人士,遂形成了现在较高质量、较专业的讨论氛围。即便现在开放注册导致内容平均质量大幅下滑,知乎上有价值有内容的讨论的体量依然是中文互联网世界最大的。不论你对某事物缺少了解还是有某种价值观上的困惑时,都可以在其上看到各式各样的回答,其中一些答主可能是有着丰富人生履历的,他们的优秀回答有很大借鉴意义;同时,各种各异的乃至相反的观点的呈现本身也会给读者带来启迪。

韩寒的成名是借助于网络的发展的,2010年前后博客流行起来,韩寒以他年轻气盛的勇气和不平常的思考在网络发声,在80后乃至90后群体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中国社会在变革,当许多现象变得愈发不合理的时候,是韩寒第一个大胆而戏谑地质疑,即便他自己可能并没有考虑很深刻很周到。韩寒的博文以及他的书,在网络空间率先开辟了有别于主流话语论调的可能,这无疑具有启蒙性质,尤其在青年群体中。

连岳曾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现在是知名的纯网络专栏作者,至今仍然更新。他信奉理性和自由,他的文章有评论时事也有大量情感问答,但主题几乎都是经济独立和人格自由。而这两者正是许多中国人所缺少的,也是许多烦恼之源。他的观点不论正确与否,在中国城乡差异、阶级差距日渐拉大的背景下,应该对许多困惑的读者有过启发意义。

圆桌派是2016优酷联合原凤凰卫视媒体人窦文涛开办的一档谈话类节目,每期会请3位「朋友」,一起聊一个主题。嘉宾都是名人,如梁文道、马未都、蒋方舟等等,以及与当期主题有关的人。而节目选题也与中国人生活和精神现状息息相关如「师徒」、「出轨」、「匠人」、「怕死」、「缺钱」,这让普通观众有了一个轻松的途径获取对生活现实的参照,同时也不乏见地和新知,因此它是启蒙的。圆桌派所隶属的「看理想」频道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虽然谈论的是读书,但它和网友的互动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启蒙性。

一天世界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博客,隶属于作者创立的IPN播客网络。站点说明里是这样说的:《一天世界》用整体性的视角观察当代社会、技术文化以及商业风景,对抗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强调对技术与艺术的敏锐感受力、以及精神与肉体上的强健。 其内容多有对当代科技与艺术上局部细节的思考,立足长远,为别处所少见,因此能启发人。

网络作为启蒙载体的缺陷

其缺陷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发布主体自身的理性具有局限性乃至是非理性的,因此会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譬如拥有大量粉丝的公众号作者咪蒙,她的文章涉及价值观,但引导的却是消费主义、功力主义,这是「反启蒙」。但由于这一过程往往发生在个体阅读屏幕中,是合法的个人行为,难以对抗消除。此外国内网络审查制度也限制了网络言论的自由,让部分真相和真理缺乏被辩明的土壤。

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分散性和碎片化决定了网上的启蒙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就像知道了一句名人名言并不能马上深刻理解其思想一样。故要深的理解还得转向书籍。

结语

今天的中国社会比以往更加复杂和多元­­,其问题和矛盾也呈现多样化和具体化。当世没有孔夫子或鲁迅那样心系天下或中国的人,或许也不奇怪。当互联网普及后,一切都可以被解构,传统话语体系支离破碎的时候,人们依然需要寻找「意义」的确立。这时,参与上网而被连接在一起的每个人其实是在相互启蒙的,一场广泛的无生的具体而微的「启蒙运动」一直在整个网络世界发生。

不过人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具体的,个人的生命里程终究只能自己选择与完成。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启蒙时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5%9F%E8%92%99%E6%99%82%E4%BB%A3

知乎问题:中国现在还需要思想启蒙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7425/answer/12608580

 

———————————————————————————————————

附给张燕老师写信收到的意见

1、西方在经历启蒙运动之后,早已进入一个后启蒙或者说反思启蒙的阶段,而对于中国而言,言说启蒙仍有其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你这个选题很有意义。但是,

2、有关启蒙的论述确实是一种宏大叙事,不太好把握。因此,我们一般会用一些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概念来研究相关问题或观照现实世界,比如理性精神、反思判断力、公共领域、公民身份、公共理性……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厚重”的启蒙感兴趣,不如从一个更薄的概念入手。

3、启蒙和信仰之间是存在某种张力的,至少最初的启蒙是反对诸多形态的信仰的,比如对宗教的、权威的信仰等等。结论:你文章中相关的观点值得商榷。

4、关于网络作为启蒙载体的思考,就你工科本科生的身份而言,已属难能可贵,但要做出一些有分量的研究,而不是我们课堂的ppt展示的话,可能还需要更深入一些,比如去看看媒介社会学方面的书,这是社会学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学科,至少我很感兴趣 ^_^ 比如网络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介所展示出的新功能,它在议题设置、引导公共舆论等方面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自由呢

忙碌的时候,渴望休息与闲暇,想尽情地打游戏,想去操场跑圈,想甜甜的睡觉,想静静地读书,或者美美地看剧。

抱怨不自由,为何一定要交作业,为何一定要考试,为何不得不上课。团团转的人生可是我要的人生?

可是真的闲下来了,我又似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了。除了赖床和刷屏,好像懒于去做其他内容,那些曾经计划自己要做的内容。

红楼梦好像是初中买的,至今停留在前六回。Portal2和Halo买了也有一个学期了,我是不承认不好玩的,但是至今没有通关,更不要提装好的破解版刺客信条大革命了。很早想学作诗,没有下文。很早想学软笔书法,亦没有下文了。电影绝代佳人还有后半未看完……这个列表还只是我的to do list的极小一部分。

而时间倏忽而过。周六,周日,转眼周末不见了,上火车,下火车,转身一学期已过。现在是大三上的期末,好像大学的结束也很近了。

有人说自由不是可以随意做什么而是可以选择不做什么。可是,若真的有人有这样的无限的「自由」,可以什么都不做而吃穿无忧,人生是否也会无趣极了?须知自由的快乐是由不得不做的无奈对比出来的。若没有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谋划天下,南阳草庐的日子恐怕也是极寂寞吧。

看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说,自由是文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其本质。说的是,人于求生本能的自然人生之上多了主观决定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自由,因而才有了「文化人生」,而自由量是可以唯一地衡量人生价值的东西。事情的奇怪在于,当我被迫但却努力地学专业课、备考、做大作业时,我觉得人生有价值;给我一个任由我支配的周末,我会无力安排妥当,被本能欲望牵引着打游戏、吃东西、睡觉、发呆,觉年华虚度愧疚感十足。忙碌时汲汲的自由仿佛成了闲暇时需要逃避的东西——多么诡吊。

也许,自由也如上好的陈酿,不世出的宝剑,须得一定的阅历和功力才能品味和驾驭?